2008年6月14日星期六

读书报告:草房子


吴坤殷(13)2I

内容介绍:
草房子的结构没有完整一贯故事,以桑桑这个善良敏感的孩子眼光,讲述了六十年代初南方水乡油麻地小学及其周围人们丰富多彩的人生。小说突出描写人物,全书九章,记录了十几位相对独立人物。每一个章节都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展示给我们的是这种情感的真与美。故事写了在油麻地小学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展示给人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撼动人心的故事。

第一章写的是自尊之美的陆鹤。他的秃头使他成为众人取笑的对象。他被油麻地小学的学生捉弄之后,独自一人在河边呐喊,多想和大家一样平凡的生活,但他的秃头使他与众不同。一次,他戴着帽子上学,但被他们欺负,自己的自尊被摧毁。更残忍的是,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也看不起他。为了维护自尊,在汇操比赛中。用秃头捣乱,遭到大家的冷漠。他是伤悲的,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过,他还是无法走出孤独。后来,他在一次表演中向老师要机会当一个秃头的角色,因为他是唯一最适合演那角色。表演是因为他而成功,受到雷般的掌声。他为学校争光,却又来到河边哭。他用这发自内心的泪真正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同学们再也没取笑他了。

第二章写的是迷蒙之美的纸月。她的身世是一个谜,她的父亲也是一个谜,她是无言的,谜一样的眼神却能传达她心灵的讯息。她和外婆到油麻地向桑桑的爸爸,桑乔,请求从板仓小学转入油麻地小学。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从她的文笔中看出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毛笔字写得秀丽、能朗诵不少古诗词、写的作文超越一般。桑乔常吩咐桑桑叫她到他们家吃饭,下雨时吩咐桑桑带她到家里住一晚。纸月和桑桑的妹妹同睡一个房间。有几次,纸月总是上课迟到,而桑桑乘一天早晨到板仓了解原因。他见到板仓小学的三个学生,专门欺负纸月。桑桑为了保护纸月,和他们打了起来。到了学校,因桑桑的作文本在纸月那儿,朱小鼓就开始取笑桑桑。他们在烂泥塘作战,最后被老师,蒋一轮教训一顿。

第三章和第七章讲述着白雀。白雀是油麻地的美人,也有一副好嗓子。蒋一轮,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常常到河边用笛子吹《红菱船》的曲子。这曲子是蒋一轮自己创作的。白雀在演出时始终没出现,而且蒋一轮连续十天没见到白雀。蒋一轮与白雀刻骨铭心的热恋,用他的笛声吹奏着动人的恋曲;面对这份良缘的天折,他仿佛丢了自己的心,无法认真教书,忽略了自己的工作,月夜下孤单一人聆听自己凄凉的笛声。桑桑专门为蒋一轮和白雀悄悄地送信;蒋一轮为白雀吹笛子时,他也跟随着他们。白三,白雀的父亲认为蒋一轮是个穷教书的,认为他不适合白雀,强烈地反对他们交往。后来,桑桑看到白雀和谷苇走在一起,而她老是低着头。她还亲自到学校交信给桑桑,而蒋一轮读了,把以前一封封的信全给烧毁了。白雀要和谷苇要结婚了,蒋一轮也找到了新娘。后来,他得到消息,说白雀没有真正嫁给谷苇。蒋一轮那爱情的远逝,留在他心中难以愈合的痛,但为了自己的良心又默默照顾病倒的妻子。蒋一轮和白雀无法在一起,白雀也从此离开了油麻地,到江南与母亲生活。

第四章讲述了艾地的故事。就在油麻地小学旁,有着一幢草房子,住着秦大奶奶。秦大奶奶坚决地认为艾地属于她的。她不择手段地争取那片地,因为油麻地小学与艾地联合,但秦大奶奶认为地是她的地盘。最初,她横穿菜园、踩菜苗、摘学校的瓜、豆荚、还让她养的鸡鸭鹅四处乱窜,影响了同学们的课。孩子们都认为秦大奶奶会用拐棍敲孩子的脑袋、称她为“老太婆”、也被她吓得尖叫逃窜。后来,秦大奶奶救起了掉进池里的乔乔、为了使孩子们有个寂静的环境学习而卖了她的鸡鸭鹅、为学校守豆荚、关课室的窗户。她也为学校的女孩们扎小辫、染红她们的指甲、而孩子们又亲热地叫她“奶奶”。之前,秦大奶奶为了赢回艾地做了一些令人可笑的事,滚在苗圃,连续说:“这是我的地!”。在寒冷的冬天,她也坚持睡在艾地。但最后,她决定搬家。离开了油麻地小学,秦大奶奶也感到一种孤单,依恋着油麻地小学。最后,为了救学校的南瓜而身亡。在她的墓前,是一大片艾,而孩子们天天都来浇水,不让一棵艾死去。

第五和第八章叙述的通过红门讲述杜小康的故事。孤独之美的杜小康,曾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他居住在最高大、最结实的房子,一年四季的衣都买得起。杜小康家只开了杂货铺,赚了不少金钱。虽然他有一辆自行车,但他仍然骑脚踏车上学。杜小康的成绩特别好,但因为桑桑的爸爸是校长,所以桑桑成为了他的对手。杜小康在学校一直都当班长。班上的同学们来到杜小康家的杂货铺都得进红门,如果家里以时没有钱,感觉就很不好。油麻地的学生一般都怕杜小康,所以都不会去惹他。杜小康能做成许多孩子做不成的东西。桑桑坐在杜小康脚踏车的后坐上,他们俨然成了一对好朋友。因饿了,他们准备火堆来烧红薯。桑桑和杜小康比其他孩子更加喜欢玩火,越玩得越起劲,引起了火患。桑乔想知道谁干时,只有杜小康承认,而桑桑认为杜小康使他有了无法抬头的卑微。五年级时,杜小康突然终止了学业。杜雍和,杜小康的父亲,的大木船和一船货物,都已沉入水中。杜雍和无法站起来,在不幸家败后,他家也欠着债,而且还未还清。在别人上学时,杜小康却要和爸爸展开孤独之旅;在不能读书时,凄凉的大喊:我要上学;独自一人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杜小康到了个陌生的地方养鸭,下蛋了才能回到油麻地卖来赚钱。他承受了孤独之艰,变得更坚强,在孤独中的磨练成长,领悟的确实比油麻地的孩子们提前懂了许多。他在油麻地小学门口开摊位做生意,而桑桑是第一个来买杜小康的东西。桑乔认为杜小康长大后,在油麻地的学生当中是最有出息的一个。红门,也被债主摘走了。

第六篇章诉说着细马的故事。细马之前生活在江南一个小镇里,是邱二爷的大哥最小的儿子。因为邱二爷和妻子,邱二妈,没孩子,所以邱二爷就从邱大家过续来细马。细马来到了油麻地,进入了油麻地小学,和桑桑同班。但是,细马带着江南的口音,班上的同学,甚至老师都几乎听不懂他说的话。班上的同学还因为他的口音还取笑他,还叫他 “小蛮子”。细马就因为这样而停止上学,每天早晨都会到田野上牧羊去了。细马还是不服气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取笑他,学了油麻地人“难听的话”。有学生来逗弄他时,他就会用这些话来骂他们,证明给他们自己也会讲油麻地的话。油麻地的孩子们不再惹他,但细马和几个男孩打起架来。桑乔就向邱二妈投诉,细马被教训了一顿。他和桑桑成了好朋友,到镇上玩。回来后,细马的羊已吃了人家半条田埂的豆苗。邱二妈认为自己养不起细马,叫他回到江南。细马走的那一天,因前七八天下大雨,道路都没了,无法行走。回家乡时,细马在车开车出去一小时后下车,转回到油麻地。一次,细马发现邱二妈天暗都还未回来,独自一人寻找她,一走就是七天。回来时,细马搀着邱二妈,满身尘埃。细马仍然继续牧羊,而且羊群还发展到一百多只了。

最后一篇章,也就是第九篇,通过药寮突出桑桑和桑乔之间的亲情。第九篇章讲述了桑桑得绝症,治病的过程。首先,他们到了县城医院,桑乔的表情越来越沉重,总是问桑桑要吃什么。桑桑想哭但无法伤心起来。到了苏州医院,他因桑桑的病没法医而在很短的时间内长出了一头白发,而总在心里不断指责自己没好好照顾他,生病时还打他。桑桑在这时却坦然面对生活,被同学们受关注还有着满足感。后来,他到了民间医生,但医生却已经去世了。他感到非常的绝望,只好离开。最后,他见到了一位牙塘老医生。就在那一刻,他看到了希望,笑了、流下了泪、因心中的喜悦而轻轻打桑桑两下。桑桑喝了很多苦药,并且接受了火针。桑乔为了救儿子的命,历经无数的磨难,始终没有放弃一丝希望,而桑桑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

读后感:
读了这部小说,我非常喜欢这篇故事。人生有笑有泪,有爱有恨,有苦有乐,而这故事顺利地带出生活的真谛。故事的结构感情丰富,带出了友情、亲情和爱情。在现实生活时,也许是因为经过,体会过这些感情,而从这故事中,使我以另个角度来体会这些感情,让我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些生命中最单纯的情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孤独可能是形单影只的孤独,也可能是内心的孤独。杜小康家败后,需花两年的时间,不能读书,而是要自己一个人承受孤独。我非常欣赏和佩服杜小康小小年纪,却可以忍受这样的煎熬。在芦荡时,杜小康感到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他心里的绝望,都是因之前长期无法与父亲沟通,而感到寂寞。杜小康变得更加孤僻,更加落莫,对他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但杜小康能顺利地适应环境,从孤独中坚强,若是我,我想我在半途肯定会放弃。虽杜小康感到无奈,想回家乡读书,但他在磨练中成长,简直能做成许多孩子做不成的东西,我非常赞赏他。最后,杜小康终于觉得自己走出了心理的黑暗,看出了希望。他的确长大了,从孤独中变得更加的冷静,更加的清醒,更加的成熟。

第九章的最后一句话: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已死过一回了。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意思,也表明了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桑桑在这次生病中,看到了世界最美好的东西。特别是父亲深深的父爱给了他无限的力量和勇气,父亲毫不放弃的精神使他勇敢地接受了病魔的挑战而变得成熟懂事。父亲的执着让他坦然面对死亡而变得勇敢坚强,是父亲浓浓的亲情使他获得重生。就像作者所说:“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种东西永不衰老,那就是美。”正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为人们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感动着我们的心,展示给我们生活的美。桑桑那纯真又顽皮的性格,杜小康那顽强拼搏的精神,陆鹤那保守自尊的努力,都突发了生活独特的美的巨大力量。你在这些人物中看到你的背影吗?这一则简单的生活故事,却能突发着不约而同的美。

没有评论: